写这篇文章之前,我先讲一个故事。
1978年,在决定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前夕,邓小平先生去了一趟日本,他参观了日产汽车工厂。
当时,中国只有两辆轿车,一辆是红旗车,专给国家领导人造的。另一辆是上海牌轿车,是给机关单位生产公务车。
当邓小平先生乘车穿行于日产汽车公司的现代化装配工厂时,他感叹中国的汽车还是手工敲打,更看到中国还缺乏高级车用钢板。
邓小平参观日产汽车工厂情景
于是,邓小平与新日铁公司达成协议,要求日方帮中国建一座现代化钢铁厂,同时希望日产汽车能够进入中国建厂。
结果,日本同意帮中国在上海建宝山钢铁厂,但是,日产汽车公司对中国市场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,理由很简单:凭中国人的那一点工资,根本买不起汽车。
1978年时,中国职工的年均年薪是615元,平均每月是51元。而日本当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薪是260万日元(约12.3万元人民币)。而1978年时,丰田汽车公司推出的第三代最新的“卡罗拉”轿车的售价是279万日元(约13.2万元人民币),这就意味着,日本人拿一年的工资可以买一辆汽车,而一名中国人需要不吃不喝200年,才能买得起一辆汽车。
但是,日产汽车公司忽略了一个中国的市场特色:当年买车主体根本不是个人,而是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业。
在日本车企无意进军中国市场的背景下,中国把目光投向了欧洲车企。1983年5月,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与德国戴姆勒-克莱斯勒公司合资,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制造企业,生产“北京吉普”车。1984年10月,上海汽车集团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合资,在上海生产“大众”汽车。1985年,广州羊城汽车厂与法国标致汽车共同合资,在广东生产“标志”汽车。
中国大地南北中三大区域开出三朵合资金花,令中国的轿车制造产业有了飞速发展。
但是,到了1992年,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紧张,战争一触即发。就在这个敏感时候,法国政府却宣布向台湾地区出售60架幻影2000战斗机。中国政府立即作出严厉回应,撤销了与法国在谈的所有大型项目,关闭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,同时禁止政府机构采购广州生产的“标志”汽车,并禁止该车在中国的销售宣传。
1997年,广州标致汽车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。在此背景下,日本本田汽车公司象征性地以1法郎的价格买断了广州标致的所有股份和债务,“广州标致”随后退出历史舞台,而“广州本田”(广本)开始登场。
本田汽车开启了日本车企投资中国的序幕。
本田汽车公司与广州汽车公司合资签约仪式
到2008年,丰田、本田、日产、三菱、马自达等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一年销售量达到了169万辆,占到中国乘用车总量的30.8%。到2017年时,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463万辆。
但是,随着中国电动汽车的迅猛兴起,以燃油车为主的日本车企的日子,在中国越来越难过。今年1-8月份,丰田汽车的销售量比2023年同期减少了10.6%、日产汽车减少了9.8%、本田汽车减少了27.2%。而在2018年,铃木汽车已宣布退出中国市场。马自达也于2021年、三菱汽车也在2023年宣布退出中国市场。
到2024年8月时,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比,已减少到10.2%。预计到年底,会跌破10%的大关。而中国国产汽车的市场占比已经攀升到66.4%,比2023年猛增了8.8个百分点。
摆在日系车面前的路,只有两条:要么集体告别中国市场,要么与中国电动汽车拼市场。
如何破这个局?
很显然,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,生产出高品质的电动汽车,同时加大混合动力汽车的投放,是日系车能够在中国市场活下去的唯一法宝。
前几个月听说本田汽车关闭了在中国的两家工厂,人们担心本田会率先“沙扬娜拉”。但是,没有想到,在10月11日,本田宣布在武汉建成了专门生产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工厂,投资总金额为840万日元(约40亿元人民币),年产电动汽车12万辆。本田汽车公司社长三部敏宏亲自飞到武汉剪彩,表示要给中国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电动汽车,实现“拓展快乐”的目标。
这就意味着,本田汽车已经实施中国市场的结构调整战略,开始拿电动汽车与中国车企拼市场。
而世界最大的车企——丰田汽车公司,也计划在中国市场率先投放全固态电池汽车,同时加大混合动力汽车的投入。该公司坚信:由于北美市场的电动汽车销售出现减速,而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出现大幅增长,该公司所拥有的多款混合动力车,一定能够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,夺回这几年失去的市场份额。
看来,日本车企并不想放弃中国市场,因为这个市场实在太大!